錦衣為王第六百七十二章 尊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錦衣為王 >>錦衣為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尊榮

第六百七十二章 尊榮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淡墨青衫 | 錦衣為王 
李賢身為內閣首輔,負有天下之望,有些事情,確實也不會輕易的做出決定。回味書庫回味書庫如果在郵傳信息和治吏上果然有進步,而都察院的巡按和錦衣衛的廉政監察果真能杜絕原本的貪污模式,那么,不妨試一試提高商稅。

至于地稅,那是打死也不能提的,當然,張佳木所說的地賦改革,倒是可以一試。

比如西北到陜北一帶,大約有一百多個州府,上繳的糧食有限的很,不敢說年年有災,十年倒有八年要報災異。

既然如此,不如全免了也罷。

以當時全國統計一千多萬頃土地的規模,再加上一年超過三千萬石的糧食收入,提出這個地賦全免的計劃,雖然是雄心勃勃,但,亦非不可接受。

事實上明朝就是年年免除賦稅的,數字多的時候,一年收入加起來不過四千萬石左右,免除的地賦卻在五六百萬石,有時候是四分之一,有時竟接近三分之一。

這種免稅,其實原因恨多。

災荒減賦和免賦是一部份,有些地方賦稅收不上來,干脆借著免賦一風吹了,也是重要的原因。

特別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帶己

那里士伸力量大,地方官狠本沒有辦法和本地士伸對抗,一個天士伸一年該上繳六百石的賦稅,但他抗著不繳,最多交了一半,或是三分之一,官員也拿這個士伸沒有辦法。

拖的時間久了,就成了一筆爛賬,根本不要指望能收起來。

士伸如此,蘇州和松江地方民風不大樸實,事實上,也是明初時朱元璋惱怒蘇州人幫著張士誠對抗他,所以把蘇州等地的賦稅定的極高,百年之下,想叫蘇州人完糧納稅,也是有那么點不近人情。

這些都是沒必要的行政程序,明朝的所謂減賦,大抵就是如此。回味書庫回味書庫

既然收不上,但也不敢下調。因為劣伸刁民確實很叫人頭疼,高賦稅就交八成,地方官很懷疑把賦稅下調之后,仍然收不齊。

這樣等于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當然沒有人敢這么做。

年年在賬簿上玩這些花樣,以張佳木現在的控制力來說,完全沒有這種必要了。

西北和陜北免賦,再遷走一些無水地區的居民,可望最大程度改善當地民生,最少,就算是小冰河時期也不會有大規模的災害和流民為禍了。

東南一帶,采取務實的態度來征收田賦,完糧實收,而征收的額度也是從實際出發,不再玩賬簿上的那些花樣了。

改制之后,年賦稅仍在三千萬石以上,不會對帝國的運行有任何的影響,相反,就算有影響也是良性的,不足為懼。

這原本是極好的方案,但李賢還不敢答應下來。

此時他看向張佳木,語氣誠懇的道:“我知道太保是唯恐時間不夠,只愿做的再快些兒。但,我要直說了,現在開放海禁還勉強可行,但最少要一兩年功夫才能收功。再下來才談得上整理攤派和商稅,再下來再談免賦和調控各地田稅的事。這樣一步步的來,沒有十年時間,很難看到成效。”

“十年?”張佳木搖頭笑道:“十年對一個政府來說,并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我要做的可不是眼前這一點事。”

以他的打算,從水利到農田,再到育種,交通、教育、行政、司法,確實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

十年時間只用來做這么幾件事,確實是太慢太慢了。

人的一生有限,況且現在的醫療條件也很難說人的生命能受到實切的保障,所以,還是只爭朝夕的好些。回味書庫回味書庫

見張佳木急切,李賢卻只是搖頭。

他是政府中的首腦人物,自然知道這個龐大的官僚體制有多么僵化。要不是張佳木巧妙的手段來引導,現在做的這幾件事會引發多大的風波,誰能知道?

就算如此,以李賢的信息情報來源也是知道,關于漕運和吏治的事,已經在江南士伸中引起不小的反彈。

特別是漕運改海運一事,不少士伸和讀書人都擔心會破壞海禁,而海禁和沿海治安有關,更和沿海居民出海有關。

在當時來說,因為永樂下西洋對民力的濫用,官伸和讀書人都對出海一事持有反感,對那些出海不歸的人更認為是背棄祖宗,死不足惜。

在福建和廣州沿海經驗有出海遇到海難的,景泰年間,廣州海灘上沖上來三十余人,全部是海難的幸存者,也是遷居南洋的一批福建農民。

福建近海多山,土地也談不上肥沃,所以百姓多以出海求活,遇到海難原本是死中逃生的幸事,但很不幸,他們被廣州的地方官員抓到,然后以私自出海的罪名,全部被下令處斬了。

指望這樣的官員贊同開放海禁,這原本就是一件極難極難的事。需要是以實例說明,開放海禁沒有安全問題,不擾民,不損耗民力,而且不對中國的人口有太大的影響。同時,還要與國有利,也要與官和有實力的民有利。

方方面面都要照顧到,看似一個簡單的政策,但這個政策已經在這么龐大的國家執行了這么多年,要改變它,需要顧及的絕不止是公文上的考量,而是實際的執行與安撫,折沖與平衡。

李賢對這些自然是考慮的極多,所以,他有顧忌。

而且,這個顧忌還不便說出口來,哪怕就是這時對著張佳木,也并不方便直說。

但張佳木等不得了,他約出李賢,就是要暢所欲言,把今后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的大政方針都定下來。

如果他在軍事上有范廣這個幫手,邊境上還有楊信和陳逵等助手的話,在文事政治行政上,李賢是他不二的最佳助手,除了李賢,怕是也找不到更好的了。

所以張佳木務必要得到對方沒有保留的合作。

他看向李賢,一字一頓的道:“原德心中惴惴,恐怕也是擔心朝政并不能一直穩當,我的地位,也并不保險,是吧?”

這種誅心之問,換了別人必定不敢如實回答,但此時此景,如果李賢還吞吞吐吐的不敢答,他也不配被張佳木這么看重了。

當下便是果決答道:“是的,皇上在一天,太保的地位穩固一天。但,朝中各官并不依附,太保光是要在這上面下的功夫,就不在小。而將來就算各官依附,皇上萬一有所不諱,那么,政局如何,仍然難料的很。”

做為一個政治家,所看到的絕不是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

以現在張佳木和內閣的配合,還有在六部中的勢力,可以說推動改革并不難口但可想而知的就是,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入下去,遇到的阻力也就會越大。

名義上,張佳木只是掌府事的都督,錦衣衛的指揮,幼軍的提督,還有宗人府的宗令。這幾樣官職,才是他的本職。

而推動政府的政務,則是以影響力,以黨羽的力量來進行。當然,現在還有內閣的合作。

萬一這種脆弱的聯盟出現風波變動,不要說皇帝換人了,就算是換一個部的尚書,或是侍郎,現在這種微妙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現在的局面還算穩固,但一旦出現風波,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已經很不容易,花幾年功夫把這些成果消化掉,再穩固下來,李賢已經覺得能青史留名了。

如果張佳木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穩固聯盟,加強權勢,再進行更難更容易遇到反彈的改革,他是必定不會奉陪下去了。

這固然不那么偉岸,但世情就是如此,李賢雖然當得起一個賢字,但畢竟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指望他做的更多,也殊無可能。

“原德的顧慮是對的。”張佳木看向他,沉吟著道:“如果原德能手握重權呢?”

“說不得。”李賢笑而搖頭,道:“太保不必再提這個,要說權位,我的權位夠重了,現在這樣已經有不少人說話,說我是為了一已之私才趨從太保,要不是這么多年多少賺得一些名聲,怕已經是身敗名裂了。”

李賢是張佳木的建議,新官制下大學士為一品,而首輔為了尊重,光是稱先生而不名還不行,以往三公是坐而論道,宋時撤了宰相座位,而此時君權更重,宰相有時也要跪著議事,當然,多半還是會賜座,甚至賜茶。

只是這是額外的恩典,不是常例,以張佳木的建議,以后宰相首輔例有座位,可以和君主坐而面談。

至于例加太傅,也是允準,首輔班寸侯爵,倒是沒有答應下來。

但就是這樣,已經使李賢飽受非議,而他自己也是再三固辭,只是皇帝對李賢的信任不在張佳木下,給李賢的這些尊榮加賜,皇帝自己也很愿意,所以,答復就是:所賜應受,所辭不允。

而現在張佳木還在提權位之事,李賢也只能報之以苦笑了。

“不,我不是說要給原德本人再加什么權位,我的意思,是要徹底的改一下這個內閣制度。”


上一章  |  錦衣為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