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建筑師第589章    艱難的過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重生之大建筑師 >>重生之大建筑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589章    艱難的過程

第589章    艱難的過程


更新時間:2021年07月11日  作者:比拉夫大王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比拉夫大王 | 重生之大建筑師 
第589章艱難的過程

《》第589章艱難的過程

林樓在上海有這么多老洋房,壓根就不用為辦公、住宿場所操心,樓上有的是房間給他們住,還有大會議室可以開會辦公;至于吃飯問題,讓樓下的餐廳按時做好就行,要是吃不慣西餐、本幫菜、江浙菜,臨時雇一個廚師也不是啥大不了的問題。

他甚至已經開始琢磨著在上海開分院了,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同時還可以輻射江浙一帶未來的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區域未來肯定有非常多的項目可做,在這里開設一家分院,然后北京總部輻射北方市場,上海分院輻射東部沿海區域,香江分院主攻南方和東南亞一代,這就基本上包圓了。

利用鄭偉明的關系雇傭了一些當地的人才,讓他們幫忙做市場調查,還有資料整理的工作,由趙玉坤等人給出分析。

然后林樓和王院士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間,一邊完成手頭上的其它工作,一邊監督著陸家嘴金融區的規劃方案。

過了一段時間,初步的資料整理完成,他們也得出了初步的結論,“根據上海的近期規劃,主要是東西聯動的交通基礎建設,已經定好了5座跨江大橋的建設,除此之外還有10條過江隧道,這些交通硬件的連接,不僅在地理意義上打通了黃浦江兩岸,更連接了兩岸經濟發展,已經發展成熟的浦西地區,可以和浦東共享已有的經濟發展成果,而浦東獨有的國家發展政策又會將整個上海引向新的增長極。”

“浦西的外灘和浦東陸家嘴,在上海的中軸線上相互咬合,至此黃浦江兩岸,才有了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一體化的可能,從此浦東和浦西再也不能分離,這樣的雙輪驅動的模式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推動上海經濟的發展。”

林樓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了總結,說完大方向,又說起了浦東的具體情況,“對于浦東來說,從政策引入企業再到吸引人才,這還都是起步,而要想實現金融中心的目標,接下來要做到的,就是基礎設施的填充和完善。”

“而在這方面,除了要做好和浦西的聯動,繼續和浦西共享經濟發展成果之外,還要注意會比浦西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在道路規劃上的缺點!”浦西的城市發展歷史比較長,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大,而浦東雖然已經有了大量的人口,但在基礎建設上還相對滯后,幾乎相當于一張白紙,重新規劃就容易多了。

林樓給他們進行細致的分析,然后讓他們先消化一段時間,自己則開始在腦海里搜集資料,細細回想陸家嘴金融區的規劃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是非常艱難的。

確定了參與的建筑規劃單位之后,中、英、法、意、日五國建筑規劃師分別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英國羅杰斯方案“”圓形、有力而雄心勃勃的城市形象,來源于黃浦江河灣空間的形態和公共交通環網的設計,同時通過分析良好的自然采光和視景面產生具有英國田園都市理念的現代生態型城市。

法國貝羅方案:建立一個新的、強有力的未來大都市形象,由朝向外灘的直角形界面組成的空間格局象征未來,與20世紀的外灘建筑界面形成鮮明的時代對比。這是一個充滿法蘭西文化個性的方案。

日本伊藤方案:建設一個高度統一的信息化城市,水平與縱向形成緊密的功能層帶,使開發軸沿黃浦江南北向帶狀平行發展,強烈的信息流、嚴謹的城市網絡以及多層的地下開發,折射出日本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意大利福克薩斯方案:尋求中國城市發展歷程,從上海南市老城的形態中找出地域文脈聯系,借此建設一個呈橢圓形、高密度、并由其周圍低層建筑群襯托的“城中城”。這就是來自馬可波羅故鄉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融結晶。

中國上海聯合咨詢組方案(同濟大學、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民用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東西軸線”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核心區的集聚,附以高架、步行平臺網絡并與沿江步行綠帶相連接,構成上海幾代人對浦東陸家嘴開發的夢想。

其中,理查羅杰斯是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設計者,也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規劃大師,所有的方案中,英國的公認是最漂亮的,但是他的方案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這五個版本的陸家嘴,各有所長,但陸家嘴不像金橋、張江,直接開墾農田或者荒地,在一片平地上統一規劃;外國設計師團隊,包括羅杰斯在內都沒有考慮到陸家嘴老城區有很多制約因素,所以就連羅杰斯自己都說,“如果你完全按照任何一個外方方案來實施,都將是一場災難,我們的方案只是概念方案,你們要學其神,而不能照抄。”

最后浦東的做法是,將中國自己的設計團隊分成3組,這3組人馬要將5個方案融合成一個符合上海城市發展理念、可操作可落地的設計方案。

這一過程被稱為“5311”:“5”就是五個不同的概念方案;“3”就是綜合五個方案的優點,出了三個深化的比較方案;“1”就是三個深化比較方案基礎上再組織專家討論,各方面聽取意見,最后集中形成一個深化規劃方案;最后一個“1”是在深化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次綜合優化。

這一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這個由城市規劃師、工程師組成的不到10人的設計團隊,脫產半年潛心設計,加班成為他們的常態,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實施方案;他們為了給這一塊浦東最核心,最中央,最黃金的地段送上最高水平的規劃耗盡了心思。

但是,由于時代和眼界的限制,日后的陸家嘴規劃依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交通組織落后。90年代形成的正交路網結構被過于強調展示用途的世紀大道嚴重割裂,加上3條過江隧道在地面層交織、普遍超容的建成密度、機動車主導的模式,導致的問題可以歸納為“1、過境交通與對外交通主通道重疊,2、核心區域對外交通聯系不暢,3、越江交通流量分布不均;4、步行交通環境亟待改善……

功能分區單一,雖然陸家嘴規劃國際競賽階段就有包括羅杰斯幾家單位的方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功能混合的開發模式,但是,最后的實施方案仍然只強調了以集中建造高檔寫字樓為主的發展模式,對構建完善的城市服務體系,保持區域配套的平衡發展重視不夠,這已經直接影響到功能區的作用發揮。

公共空間缺失,陸家嘴中心綠地被三條雙向八車道的機動車道隔離,也沒有地下通道,可達性不是一般得低,它和金茂、國金、上中心的軸線鏡像關系,讓人覺得這塊地的存在只是未來第四第五超級高層塔樓的儲備用地而已,而各地塊各自為政,街道上除了綠化隔離帶基本幾乎沒有成系統休憩空間。

原本那些在陸家嘴CBD工作的人壓力就已經很大了,而城市規劃設計中,卻沒有讓他們緩解壓力、放松心情的休憩空間,這不得不說是一種人文關懷上面的缺失,在規劃設計理念上也大大落后于拉德芳斯、曼哈頓等區域。

行人系統忽視,日后新加的陸家嘴人行高架算是對這一問題的局部亡羊補牢,但是在這之前,機動車主導的陸家嘴規劃就幾乎沒有考慮過行人系統,縱橫雙向八車道的機動車路網、50100米長的過街距離、200400米的斑馬線間距,對行人簡直就是噩夢,也使整個陸家嘴變成了沒有真正意義上街道的畸形城市區域。

地下空間孤立,雖然小陸家嘴區域里每個地塊地下空間的開發量都非常巨大,普遍都有地下5層6層的規模,但是你很難找到兩個地塊的地下空間的連通口,因為他們并不存在,事實上,除了地鐵二號線的出入口,任意地塊的地下都相互隔絕,本來可以彌補地面公共空間、行人系統不足,乃至盤活整個區域商業的地下空間,也在原有規劃方案中缺失。

城市形態異化,從地圖上可以很容易發現,放射狀大道、轉盤、環路、隧道、涵洞......整個陸家嘴的路網呈現出一種極不自然的扭曲狀態,這種扭曲一方面和同質化的馬路界面兩相組合,使人根本無法直覺地判斷前往目的地的路徑,另一方面又使陸家嘴的建筑之間無法形成明確的形態關系,作為一個區域也無法形成一個場所特征。

所以日后站在外灘看對面的陸家嘴,東方明珠塔、開瓶器、注射器、打蛋器這些高樓大廈非常漂亮、非常讓人震撼,但是等過去一看,卻顯得太過賽博朋克,這里充滿了高科技的成果,卻沒有生活,無論是交通還是公共空間都存在著太多的缺陷和遺憾。

只是到那個時候,想要重新調整就太難了,畢竟道路已經建成、高樓大廈已經封頂,總不能拆了重建吧?

這些自然是規劃方案沒做好的結果,但要埋怨當初那些耗費心思的規劃師,似乎也說不過去,畢竟規劃是一項帶有一定預測性質的工作,誰又能想到日后的陸家嘴會發展地這么快呢?不光是他們沒想到,全世界的規劃師估計都沒有想到。

而且隨著陸家嘴價值的飛速提升,經濟效益也對規劃方案的執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樣一塊土地,修建成步行通道或者休憩綠地,能產生多少經濟效益?而要是蓋成五百米高的摩天大樓,又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這甚至是完全不用考慮的。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需要在規劃中體現出中國文化,尤其是上海的文化底蘊,將其和紐約曼哈頓、倫敦金融城、東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區、香江中環等世界其他金融中心區分開來;還要兼顧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不至于讓陸家嘴淪為冷冰冰的摩天大樓集合體。

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有宏觀的理論指導,就像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論和日后的馬丘比丘憲章對世界城市規劃在不同階段的指導意義一樣。

好在林樓恰好就有這種理論,他和吳委員合作撰寫的《廣義建筑學》如今已經完成,書中強調的地方文脈、人居理念等理論,正好可以用來指導陸家嘴的規劃。

所以等大家消化完之前的資料后,林樓并沒有馬上拿出自己的概念方案,而是先組織了大家學習《廣義建筑學》,只有先在理論上做好準備,才能更好地完成陸家嘴金融中心的規劃設計方案。

這本書自從一完成,就引起了王院士、趙玉坤、季明光等人的注意,他們每個人都買了好幾本,不光自己看,還分發給了自己的朋友。

但是等林樓親自為他們講解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自己之前的領悟還是淺了些,許多問題書里明明已經寫了,他們還是沒有領會到。

林樓在講解的時候,特意拿出紐約曼哈頓、倫敦金融城、東京新宿、新加坡中心區、香江中環等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區的案例,來為他們分析這些金融區在規劃設計中的得失,讓他們對金融區的規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所以在我們的規劃方案中,不僅要滿足金融中心的使用功能,同時也要兼顧地方文脈、人居理念、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等諸多因素,最后拿出來的成果,不僅要展示出陸家嘴力爭世界金融中心的光輝前景,還要讓在這里工作的人能享受到現代化生活的便利,而不是麻煩!”

林樓在做完最后的總結后,終于拿出了自己的概念方案,然后讓他們進行細化。

 新書、、、、、、、、、


上一章  |  重生之大建筑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