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第2765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1627崛起南海 >>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65章

第2765章


更新時間:2022年02月07日  作者:零點浪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零點浪漫 | 1627崛起南海 


明代從南方調運公糧至北方,主要分為海運和漕運兩個部分。從明成化年間開始,每年的漕糧運量常額約為四百萬石,其中六成是來自南直隸和浙江。而除了漕糧之外,江浙地區的蘇州、松江、常州、嘉興和湖州五府還需承擔專供宮廷、京官的所謂“白糧”,每年二十一萬四千石。

明代規定漕糧全征本色,不得減免,除非在重大災害或者漕運受阻的情況下,不得用金銀或其他商品折算。而包括運費、修船費、人員消耗等等,全部都由糧戶承擔,按照正糧加耗派征。

如此一來,就給各級官府的貪污聚斂留出了巨大的操作空間,各種名義的加耗雜派層出不窮,甚至比正常繳納的數量要多出了好幾倍。

各府有戶部和漕府的官員坐鎮指揮,而州縣以下就是由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工作,糧長之下還有解戶和運夫,以徭役的形勢承擔運輸任務。

但運輸過程中一旦公糧出現各種折損,又或是因為沒錢應對官吏勒索而導致無法通過官府的驗收,那所造成的損失都將由承運者全部承擔。由此被逼得家破人亡者,在民間比比皆是,整個漕運體系也成為了官逼民反的加速器。

這糧長曹崑便是一個典型的受害者。他在十多歲的時候,便被迫繼承了他父親的糧長職位。而他父親的卸任也并非正常交接,是因為一次運糧過程中船只在河上傾覆,上千石糧食沉入河中,他父親無法承擔損失,干脆就選擇了逃亡,從此人間蒸發不知所蹤。

當事人是跑掉了,但這筆債可沒法跟著跑。所謂父債子償,曹崑不想全家坐牢,就得承擔這份債務。從他就任那一天起,便已欠下了官府一大筆錢,只能通過連年不斷的徭役來慢慢償還債務,到如今已經干了七年了。

卷宗中沒有提及特別聯絡處是如何與這個曹崑建立起了聯系,但從字里行間的信息來推斷,很可能是曹崑有主動告密的意圖,然后被轉給了特別聯絡處來負責處理此事。

而曹崑要告知海漢官方的事件,也正是與漕運和征解田糧有關。

1654年大明向海漢稱臣投降,雖然名義上海漢將會繼承大明的統治地位,但接管這樣一個龐大國家的管理體系也并非短時間內能夠完成,很多地區和部門依然是延續著大明統治時期的運轉方式。為了完成平穩過度,海漢也不得不默認這樣的情況。

大明的漕運事務是由設在南直隸淮安府的漕運總督管理,這個職位的全稱是“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也就是說漕府不僅管理長達三千余里的運河,而且還有權管理運河沿線的地方事務。

漕運總督下面還有理漕參政、巡漕御史、郎中、監兌、理刑、主事等文官,又有運軍編制,下轄參將、統領等武官,文武官員加一起約有兩三百號人。編制最為龐大的時期,漕運下屬的衛軍竟有十二萬人之多。當然這中間是有多少用來騙朝廷預算的空頭名額,那可就不太能統計出實情了。

但即便是在明末崇禎年間,漕府下轄的倉儲、造船、衛漕兵丁等在編人員,仍有幾萬人之多。如果再加上運河沿岸靠著漕運體系為生的民眾,那么這個數字恐怕還得翻上好幾番。

如此龐大的機構,一旦停下運轉,那么可能就會影響到幾十萬人的生計,進而引發社會動蕩。而且北方地區仍需從通過漕運從南方輸入物資,所以

而海漢想要對原有體系取而代之,顯然也不是派幾名官員過去接管,換個衙門招牌就能起到效果。所以海漢在接管江浙之后,也暫時還沒對漕運體系采取行動,依然是讓其保留著以前的編制,照常維持運轉。

但也正因為如此,海漢的態度大概給某些人造成了誤解,認為海漢因為種種忌憚而無法完全掌控漕運體系,那么大可借著這段非常時期動一些手腳,謀取私利,或是給海漢制造一些麻煩。

曹崑在去年下半年一次北上押運糧食的任務中發現,蘇州至淮安的運河上存在著許多問題。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便是途中的克扣和折損計算。以損耗之名在漕運過程中撈取油水,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以前有漕府衙門專人盯著,一般不會做得太夸張,各個環節把自己該收的一份好處收了也就罷了,運到北方至少還有八成以上。

但如今運糧船還沒過淮安,漕糧就已經以損耗的名義被偷偷刨掉了三成左右。據曹崑所說,他在半夜見到當地衛軍有組織地登船卸糧,并且被警告不許對外聲張。

如果是以前出現這樣的狀況,那承運者肯定要擔責,弄不好還得像曹崑父親那樣賠償損失,但如今在背后組織這種行動的主使者為了不讓事情敗露,已經找到了更好的借口,便是將這黑鍋推到海漢頭上。

運抵北方的貨物數量不足,是因為途中被海漢查扣了一部分。如果不認繳,那別說糧食,整個漕運都可能會就此中斷。誰要覺得有問題,那就自行去找海漢交涉。

這樣的理由雖然很牽強,但偏偏很有效。對此感到不滿的人,只會聽信傳言,把這筆帳直接記到海漢頭上。懷有疑問的人,也未必有渠道能夠查實海漢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

漕府衙門已經沒有了向明廷效忠的義務,而明廷對漕府衙門也失去了應有的管制力,整個漕運體系都變成了缺乏監管的黑洞。所以只要拖上三五個月之后,這些折損就都會成了無法查證的糊涂賬,而好處自然是流進了某些主使者的口袋中。

最要命的是,即便海漢派到這些地區接管行政事務的官員發現了貓膩,對此也沒有比較好的處理辦法,只能裝聾作啞。因為一旦要徹查懲治漕運體系,那就會牽動太多人的利益,甚至會影響漕運的正常運行,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系,如果要因此而影響到大量民眾的生計問題,誰又能擔得起這樣責任呢?


上一章  |  1627崛起南海目錄  |  下一章